淚灑清明憶父親散文精選
一直想為父親寫一點文字,卻一直不曾去著筆。我知道,這是因為對父親的感情太深,以至于怕寫不好而不敢下筆。又是一年清明到,我把思念寫滿天空,遙祭九泉下的老父。
從我記事的時候起,父親就是全家最辛苦的人。家里有七個孩子,衣食開銷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父親就像頂梁柱一樣支撐著這個家,為一家人的生活辛苦勞碌著。早上醒來的時候,父親已經出工下地了,一直到天黑了才能回來。晚飯后就坐在屋子里編柳條筐,編好后賣給來收編織品的外鄉人,以此來換回家里的零用錢及我們上學的費用。我們家七個孩子的學雜費,都是靠著父親編柳條筐換來的。我曾經對哥哥說:“咱們的學歷,是父親編出來的!”
我七歲那年春天,母親忽然去世了,父親一夜間老了很多,從那以后,他又當爹又當媽的,拼著一把老骨頭支撐著這個風雨飄搖的家。父親那時才四十八歲,但他一直沒有再找,我想,他是怕我們受后媽的氣所以才犧牲了自己的幸福吧。母親去世的時候,姐姐們一個都沒有出嫁,后來到了出嫁的年紀了,一個個戀愛、結婚,父親操碎了心。我記得他常跟我念叨一句話:“如果你媽還活著就好了!”為了我們的成長,父親付出了那么多,簡直是操碎了心。
每年春節,家里貼春聯的時候,父親都要把這樣一副春聯貼到門上:“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種田讀書”。父親常用這兩句話來教育我們,我按照父親說的好好讀書,最后真讀出了名堂,考上了大學,而這些,都得益于父親早年對我的教誨。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想訂一份《中國少年報》,一年三元錢,但又不敢和父親說,因為在那個年代,三元錢也不是小數。父親后來可能聽哥哥說了,就在一天吃晚飯的時候問我怎么訂,我說把錢給班主任就行了。父親第二天親自到學校去,為我訂了一份《中國少年報》。那是我擁有的第一份報紙。一年之后,父親又給我們訂了《兒童文學》,而且,父親一有機會去城里,就給我們買一些書回來看,漸漸地培養起了我們的閱讀興趣。而這種興趣,成了我終生的愛好。
父親在對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從來沒有打罵過我們,我們做了錯事,他盡管很生氣,但也總是耐心地給我們講道理,我們也因此而由衷地感謝父親的教育方式,為自己有這樣的父親感到自豪和驕傲。
父親是十年前走的,那時,他已患了嚴重的老年癡呆癥,我想,之所以得這種病,是因為他為我們操心太多的緣故吧!父親一生清貧,沒有給我們留下什么物質財產,但卻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言傳身教,永遠是我最寶貴的精神資源,永遠激勵著我。
一直感覺父親并沒有離去,他那忙碌的身影,殷切的教誨,始終清晰如昨地浮現在我眼前。他那雙充滿慈愛的眼睛,一直在注視著我,激勵著我。父親就像一本書一樣,我一直在默默地讀著,雖然我還沒有完全讀懂,但他永遠值得我終身仰視。在又一個清明節到來的時候,我寫下這些回憶的文字,到達對父親永恒的思念。
-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