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月亮與六便士》才懂,溫婉秀麗的勃朗什為何走上不歸路散文精選
《月亮與六便士》是一本暢銷了一百多年的奇書,毛姆以犀利的筆觸和客觀的姿態深刻探討了精神追求與物質生活之間所存在的種種不可調和的矛盾,他讓我們看到了人生的第二種可能,同時也讓我們明白做一個與眾不同的人有多么艱難。
今天我們拋開詩和遠方,重點聊聊書中的女人。
《月亮與六便士》中有三個“戲份”差不多的女人——思特里克蘭德的太太阿美、勃朗什和月亮女孩愛塔。
很多人說,最令人費解的是勃朗什。
勃朗什出場時的身份是施特略夫的太太,她溫婉、賢惠、恬靜、端莊,一副賢妻良母的模樣。
可是她的結局卻最為悲慘——服草酸自盡、聲帶受損、容貌被毀,至死都沒能再見思特里克蘭德一面。
一前一后,對比鮮明。
那么勃朗什為何背叛婚姻,又為何以殘忍的方式了結生命?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01勃朗什背叛婚姻,因為她從未愛過施特略夫
私以為,缺乏感情基礎的婚姻關系最不堪一擊,勃朗什和施特略夫的婚姻便是此類。
嫁給施特略夫之前,勃朗什有過一段不幸的情感經歷。
她在一戶貴族人家做家庭教師,受豪門公子的勾引,未婚先孕卻慘遭拋棄。
施特略夫救下想要自盡的勃朗什,并將有孕在身的她娶回家門。婚后三四個月的時候,勃朗什流產了。
所以說,勃朗什嫁給施特略夫是在人生最低處時,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與愛情沒有絲毫的關系。
滑稽可笑的施特略夫在婚后也沒有讓勃朗什愛上自己。看似田園牧歌似的婚姻生活,不過是一男一女在一個屋檐下搭伙度日罷了。
兩情相悅的男女步入婚姻,尚有可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中途分道揚鑣,更何況是本就沒有感情基礎的勃朗什和施特略夫呢?
02勃朗什出軌思特里克蘭德,有一定的報復心理
對于把思特里克蘭德接回家里照料,勃朗什從一開始就堅決反對。
一來她覺得這個男人品行極差,二來她對思特里克蘭德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她預感到這個人的到來會打破平靜的生活,甚至帶來災難。
她最后會同意,是因為施特略夫說了這樣一番話:
你自己不是也一度陷入非常悲慘的境地,恰在那時有人向你伸出了援手嗎?你知道那樣的幫助意味著什么。現在有人陷入絕境,我們有能力幫他,你難道不愿意伸出一回援手嗎?
施特略夫將思特里克蘭德與勃朗什從前的處境相提并論,道理雖然不錯,可一字一句都化作尖刀利刃刺痛了勃朗什。
她身體發抖,臉色煞白,嘴上雖然同意了,但心里所想卻是另一碼事:既然無力阻止,那就把思特里克蘭德接來好了,總有一天你會后悔沒聽我的勸告。
所以,勃朗什最初對思特里克蘭德的噓寒問暖、悉心照料里是含著對施特略夫的報復心理的。
但是,與思特里克蘭德接觸的越多,她也越發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她不能自拔地愛上了這個自己曾經厭惡的男人。
對勃朗什而言,只要能和思特里克蘭德在一起,風餐露宿衣食無著也心甘情愿。
可她萬萬沒想到,思特里克蘭德是一個視愛情如枷鎖甚至糞土的男人,他的世界里只有畫畫。
03勃朗什為愛自毀,源于過分偏執的愛情觀
繼貴族公子的拋棄之后,勃朗什再一次淪為了男人的玩物,崩潰絕望之際,她踏上了不歸路。
其實,毛姆筆下的癡男怨女不只勃朗什一個,比如《面紗》里的沃爾特。
沃爾特是一個細菌學家,內向敏感,沉默寡言,他娶了愛慕虛榮的吉蒂為妻,竭盡全力地呵護對方,卻遭受背叛。
被背叛之后,沃爾特選擇報復,他將吉蒂帶往霍亂肆虐的疫區,最后卻不堪心碎之痛,滿懷著怨恨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勃朗什和沃爾特的感情經歷很像,結局也是出奇的一致。
我想,他們悲情的句點源于過分偏執的愛情觀。他們過于夸大愛情的分量,因此忽略掉了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沒了愛,便是絕望,便無法存活。
04失了愛情不可怕,只要你還有乘風破浪的勇氣
我們都渴望擁有一份真摯的感情,遇到一個相伴一生一世的戀人,可生活不是童話,人生常有坎坷與不如意之處,愛情亦是如此。在感情的世界里,愛而不得也是一種常態。
其實,悲劇的愛情故事不只存在于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也實實在在地存在于現實世界里。
比如張幼儀與徐志摩。
張幼儀是徐志摩明媒正娶的妻子,是名門閨秀,卻從未入過他的眼他的心。
當年,在外留學的徐志摩對民國才女林徽因一見鐘情,便執意要與張幼儀離婚,還逼迫她去打胎。
語言不通的張幼儀獨自一人在醫院生下次子,三個月后簽訂了離婚協議。
可徐志摩的風流與無情并沒有把張幼儀打倒。她在外國學院里接受教育,學習了一口流利的德語,回國之后先在東吳大學任教,后成為銀行總裁,帶領上海女子商業銀行走出困境,還創辦了時裝公司。
與林徽因和陸小曼相比,張幼儀對徐志摩的愛更為深刻,被拋棄后的傷痛自是難以忍受。
但張幼儀沒有一蹶不振,她拼盡全力走了一條和前半生截然不同的路。多年之后,連徐志摩都對她刮目相看。
愛而不得固然痛苦,但為情所困,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還是重新起航,尋求涅槃重生的可能,這完全在于個人對于感情和人生的態度。
若你正為情所傷,愿你依然有乘風破浪的勇氣。
-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