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201萬年薪招聘畢業生:只有吃夠讀書的苦,才能少吃生活的苦勵志
這幾天,華為“天才少年”新名單在網上不脛而走,引發大家關注。
從去年12月至今,光是華中科技大學,便有三位“天才少年”入圍這項計劃。
他們分別叫左鵬飛、張霽和姚婷。
另外西安交通大學也公布了2020屆2名本科生入選,分別是丁聰和張子杰。
在這份名單中,華為為華中科技大學博士提供201萬年薪,為西安交通大學本科生提供100萬年薪。
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大家:讀書,真的能夠改變命運。
你只有吃夠了讀書的苦,將來才能少吃生活的苦。
01
前兩天,很多媒體都在爭相報道一個叫魏凱倫的大學畢業生。
從小生活在甘肅大山深處的魏凱倫,家里有姐弟四個,生活條件極其艱苦。
魏凱倫迫切想要走出大山的強烈欲望是在初中時誕生的。
當時他每天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去上學,途中要翻越好幾座大山才能抵達。
因為山上沒有完整的路,大部分時間他都是推著車走在陡峭的山路上。
時間長了,少年就感到非常地厭倦。
“我特別厭倦這種推著自行車,還走那么陡的山路。”
他在心里暗暗發誓,一定要走出大山,去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
他開始每天起早貪黑的學習,比身邊的任何同學都要用功。
吃飯的時候,在背英語單詞,睡覺之前還會做上幾道數學題。
他是最早到教室的,也是最晚離開的。
他的努力讓父母心疼,讓同學吃驚。
整個中學時代,幾乎都是在漫長又枯燥的學習中度過的,沒有任何的娛樂。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16年的高考中,魏凱倫以620分的高分被國防科技大學錄取。
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他正在工地搬磚,一天能掙50塊錢補貼家用。
當得知自己被國防科技大學錄取時,喜出望外的他跑上山頭,沖著貧瘠的村莊大聲吶喊:
“山,山,我走出去了。”
今年7月,魏凱倫從國防科技大學以專業排名第二的成績畢業。
他不用再回到那座寸步難行的大山,也擺脫了父輩們重復了幾輩子的艱難命運。
他用幾年寂寞的青春,換來了一生的前途與幸運。
有人說,生活的苦,是一種消耗;讀書的苦,是一種收獲。
當你吃夠了讀書的苦,才能更從容、更自信的面對生活的苦。
老話說,念書的人腿長。
今天這個社會,努力讀書的人,跨越了階層,走向了更遠的世界。
但是命運饋贈的禮物,都在暗中標著價格。
入選華為“天才少年”計劃的左鵬飛,他的作息表時間是這樣的:
早上6點起床,8點30分之前到實驗室,學習到11點30分吃中飯;
下午2點多到5點30分在實驗室,晚上6點30分到9點30分在實驗室;
有時會呆到10點多,才回寢室睡覺。
一周7天,5年幾乎天天如此。
哪有什么天才少年,不過是一群滿懷夢想、不知疲倦的人在苦苦地熬。
吃夠了苦,熬到了頭,生活才有可能對你網開一面。
02
曾經有網友在玉林本地論壇曝光了一篇日記。
一位名叫李菊蘭的女生,農村出身,初中畢業就跟同學去廣東打工賺錢。
因為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少女滿懷期待,一度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美好。
她們在東莞的一家電子廠落腳,在流水線上做著簡單又重復的工作。
一開始她還懷揣著滿腔的熱忱和激情,可剛過一個月,她就徹底崩潰了。
每天工作超12個小時,早晨六點半起床,一直到晚上十二點以后才能睡覺。
每天都極度缺乏睡眠,工作期間,就連上廁所都要有人頂替,根本沒有機會偷懶。
因為跟不同年齡的人待在一起,讓她無法融入,甚至感到厭惡。
......
這時,她時常懷念起曾經美好的校園時光,還有那個經常懲罰她的班主任。
日記結尾,女孩一句話讓人讀了心碎:“我不想打工了,我想回家上學。”
很多人都知道韓寒中學就退學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韓寒在退學后說過:
“離開學校的人們請記住,你們以為離開的是地獄,其實你們離開的是天堂。”
所以,千萬別在該奮斗的年紀選擇安逸,別在該學習的時候放棄讀書。
多年后你會發現,比起生活的磨難,那些苦讀的歲月,只是你此生承受的最輕的苦。
只有吃過讀書的苦,熬過讀書的難,你才會擁抱更加遼闊的人生。
03
《網易新聞》里有句話說得好:
“學歷就像一張車票,它決定了你坐什么樣的交通工具。”
那些說學歷不重要的,很可能是因為人家有學歷;
沒學歷的人不配說學歷沒用。
學歷意味著更多的選擇性。
當你20歲,被迫進入社會面對殘酷的競爭,為房租犯愁時;
當你30歲,身邊的人都上升到了新的平臺,而你卻原地踏步時;
當你40歲,不能為孩子爭取一個公平的機會,深夜痛哭時;
當你50歲,想改變生活狀態卻無能為力改變,想回頭卻是百年身時…
你就會發現那張小小的紙片,有多么的重要。
有一段父子之間的對話,讓很多人驚醒。
剛上學不久的兒子問當農民的父親,為什么要讀書。
父親語重心長地說:
“一棵小樹長一年的話,只能用來做籬笆,或者當柴燒;
10年的樹可以做檁條;
20年的樹用處就大了,可以做梁,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家具......
一個孩子如果不上學,他7歲就可以放羊,長大了能放一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上干不了別的。
如果小學畢業,在農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術種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筑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做小商小販;
如果初中畢業,他就可以學習一些機械的操作了;
如果高中畢業,他就可以學習很多機械的修理了;
如果大學畢業,他就可以設計高樓大廈,鐵路橋梁了;
如果碩士博士畢業,他就可能發明創造出一些我們原來沒有的東西。”
兒子聽罷,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爸爸又問:“放羊、種地、當保安,丟人不丟人?”
兒子說,丟人。
爸爸說:“兒子,不丟人。他們不偷不搶,干活賺錢,養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點也不丟人。”
不是說不上學,或是上學少沒用,就像生長一年的小樹,它也有用,但它只能被當成柴火扔進火爐燒掉。
讀書多少,并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卻決定了人生選擇的多少。
人生最無奈的時候,莫過于面對選擇時,你沒有能力抓住它,只能眼睜睜看著它溜走。
龍應臺在寫給兒子的信中說道: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
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有更多的選擇,面對人生的岔路口,你就會從容很多。
不用明知道走得是一條不合適的路,還要硬著頭皮走下去。
你學會東西的越多,選擇余地就越大。
你的學歷越高,收入高的可能性越大。
你所學到的知識和本領,都會化作你對抗生活的鎧甲。
唯累過,方知閑。唯苦過,方知甜。
04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提問:
“為什么大多數人寧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學習的苦?”
點贊最高的答主@特雷西亞是這樣說的:
“生活的苦難可以被疲勞麻痹,被娛樂轉移,無論如何只要還生存著,行尸走肉也可以得過且過,最終習以為常,可以稱之為鈍化。
學習的痛苦在于,你始終要保持敏銳的觸感,保持清醒的認知和豐沛的感情,這不妨叫銳化。”
生活的苦,會讓人麻木,習以為常;學習的苦,讓人保持尖銳的疼痛感。
人生是一條漫長的旅程,但關鍵的就那么幾年。
生活其實并不算太苦,苦的是在該努力的年紀,你卻選擇了放縱和逃避。
真正的苦,是被命運扼住了咽喉,無法動彈。
決定現在的,是你昨天的選擇;而決定明天的,是你今天的行動。
你要相信,你為讀書吃過的每一種苦,都被悄悄記下了賬,十倍回報于你未來的生活。
- 最新評論